吕建,1960年生。南京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中科院院士。现任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创新团队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的带头人。先后担任国家 863高技术计划信息领域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主题专家组成员、副组长(十五),国家 863高技术计划信息领域专家组成员(十一五),国家 973计划咨询专家组成员,国家 “核高基 ”科技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高可信软件基础研究 ”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专家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计算机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计算机学会软件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系统软件专业委员会主任;以及一系列国内外学术会议的大会(共同)主席和程序委员会委员与一系列国内外学术刊物编委等。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新型软件方法学、软件形式化与自动化、软件中间件系统等。近年来,以面向 Internet 与人机物融合的新型软件方法学与技术体系为重大科学问题导向,致力于基础方法学的拓展深化和新型方法学的开拓创新。承担了国家 973 计划项目、 863 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等。在《中国科学》、 IEEE TSE/TC/TPDS/TKDE/TMC、 CACM、 JSS、 IST、 ICSE、 FSE、 ASE、 KDD、 Ubicomp、 WWW等重要国际刊物与会议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研制了多个新型软件系统与平台,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与认可。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和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带领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连续两次获评信息领域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 ;带领 “面向 Internet 的软件方法与技术研究 ”创新群体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连续三期滚动支持。
周志华 ,男, 1973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计算机学会( ACM)、美国科学促进会 (AAAS)、国际人工智能学会 (AAAI)、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 (IEEE)、国际模式识别学会 (IAPR)、国际工程技术学会 (IET/IEE)、中国计算机学会等的会士 (Fellow),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现任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研究所 (LAMDA)所长。
主要从事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领域的研究。承担了 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著有《机器学习》、《 Ensemble Methods: Foundations and Algorithms》,在本领域一流国际期刊和顶级国际会议发表论文百余篇;据 Google Scholar统计,论著被引用两万六千余次, H-index 78。获国家发明专利 18项。应邀在国际会议做 Keynote或特邀大会报告 40余次。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两次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一),亚太数据挖掘卓越贡献奖、 IEEE数据挖掘杰出服务奖、 IEEE计算智能学会杰出青年成就奖、中国青年科技奖、霍英东青教一等奖等,指导出 1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8篇中国计算机学会优秀博士论文, 8篇省优秀博士 /硕士学位论文等。主讲的研究生、本科生课程颇受学生欢迎,研究生课程被评为省级优秀研究生课程。
现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曾任 IEEE计算智能学会数据挖掘技术委员会主席 (2015-2016),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机器学习专业委员会主任 (2006-2015)。现任《中国科学:信息科学》副主编,《 Frontiers in Computer Science》执行主编,《 Machine Learning》 Action Editor,《 ACM Trans. Intelligent Technology and Systems》、《 IEEE Trans.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等刊 Associate Editor,《 Intelligent Data Analysis》等十余种国内外学术期刊编委;曾任《科学通报》副主编 (2008-2014)、《 IEEE Trans.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 (2008-2012)、《 IEEE Trans. Cognitive and Developmental Systems》 (2015-2016)、《 Neural Networks》 (2014-2016)等刊 Associate Editor;亚洲机器学习会议 (ACML)发起人及指导委员会主席, IEEE ICDM、 PRICAI、 PAKDD等国际会议的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人工智能联合大会 (IJCAI) 2015-2016年顾问委员会委员,多次担任重要国际会议主席,如 IEEE国际数据挖掘大会 (ICDM)大会主席、 IJCAI'15机器学习程序委员会主席等,经常担任 NIPS、 ICML、 IJCAI、 AAAI、 KDD等重要会议的领域主席。
李宣东,男, 1963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现任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主任、软件学院院长,江苏省计算机学会理事长、中国计算机学会系统软件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软件学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信息安全学报》编委;曾在美国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芬兰 Turku Centre for Computer Science( TUCS)和联合国大学澳门国际软件技术研究所( UNU/IIST)访问和合作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近年来的研究重点为可信软件方法与技术,包括软件建模与分析、软件测试与验证。先后获得 1998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2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 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8年获中创软件人才奖, 2002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和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培养计划, 2002年被教育部表彰为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 200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徐宝文,男, 1961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软件质量研究所所长。分别获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国防科大博士后。 1990年与 1994年分别破格晋升副教授与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十一、十二届专家评审组成员。(武汉大学)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教育部高可信软件重点实验室、上海市计算机软件评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省计算与通讯软件重点实验室、广西区高可信软件重点实验室等学术委员会委员 /主任。曾先后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 /会士暨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主任、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理事、江苏省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软件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副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等。
主要从事程序设计语言、软件工程(软件方法论、软件分析、度量与测试)、 Web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美、英、加、澳、港、台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有比较广泛的合作关系。担任国际学术会议主席、程序委员会主席 /委员等 100余次。主编系列丛书(教材)二部,出版著译作 10余部,在包括国际顶级杂志《 IEEE Transaction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TSE)、《 ACM Transaction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and Methodology》 (TOSEM)在内的各类重要杂志与 ICSE, FSE, ASE等重要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 400余篇,被 SCI、 EI、 ISTP收录 500余篇次,多篇论文被 50多个国家和地区学者引用与采用,国内外他引约 4000次 (其中国外他引 1000多次 ),有关成果被国外学者认为 “其结果是对相关领域的重要贡献 ”与 “重大贡献 ”。作为第一获奖者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自然科学)一等奖 3次、省部级科技进步(自然科学)二等奖 5次、三四等奖若干次。所指导的学生先后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科学家奖、微软学者奖、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江苏省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一等奖等。
获航空航天部优秀青年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江苏省优秀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跨世纪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中创软件人才奖获得者,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江苏省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 “六大人才高峰 ”A类人才培养对象。
陈贵海,男, 1963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1984年获南京大学士学位, 1987年获东南大学硕士学位, 1997年获香港大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日本九州工业大学、澳洲昆士兰大学和美国韦恩州立大学。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无线网络、对等计算、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结构、海量数据处理、组合数学等。
已发表论文 350余篇,其中国际刊物及国际会议论文 300余篇,包括《 ACM/IEEE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 Distributed Systems》、《IEEE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ACM Transactions on Sensor Networks》等国际知名刊物和ICNP,MOBIHOC,INFOCOM,IPDPS,ICDCD,HPCA,AAAI等国际一流会议论文。研究成果被引用近 9000次,单篇论文最高国际他引 900余次。 7次获得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包括 ICNP2015最佳论文奖。 担任国际学术会议大会主席 /程序委员会委员 60余次。现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分布计算与系统专委会主任。曾获多种奖励,包括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特优评价,中创软件人才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
仲盛,男, 1974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现任南京大学人才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南京大学科技委员会委员、 IEEE Computer Society 南京分会主席,《 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Forensics and Security》、《 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Information Sciences》、《中国科学 *信息科学》(中英文双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编委。于 1996年和 1999年从南京大学计算机系分别获得学士、硕士学位,于 2004年从耶鲁大学计算机系理论组获得博士学位。曾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计算机系任教多年, 2009年获得 NSF CAREER Award, 2010年提前晋升终身教职。
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空间安全,近年来的研究重点为密码学和博弈论在计算机网络、分布式系统尤其是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包括在隐私保护、移动安全、数据安全等方面的工作。在 CCS、 MOBICOM等国际学术会议, TDSC、 TIFS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相关论文一百余篇,被国际同行引用四千多次,单篇最高被引用一千四百多次,授权发明专利两项。 2011年入选首批国家 , 2014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支持, 2015年获得中创软件人才奖,同年入选江苏省双创人才, 2016年作为 “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 ”入选国家 “十二五 ”科技创新成就展。
刘向阳 ,男, 1974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担任《 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Dependable and Secure Computing》等期刊编委,以及 ICNP2014、 ICCCN2014/2015、 NPSec2012等国际会议的 TPC Co-chair, SIGMETRICS 2009 Publication Chair,担任 SIGCOM、 SIGMETRICS、 MOBIHOC、 ICNP、 INFOCOM、 ICDCS、 WWW、 Networking等国际会议 TPC Member。 1996年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系, 2002年硕士毕业于美国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计算机科学系, 2006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计算机科学系,曾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计算机系任教多年, 2009年获得美国 NSF CAREER Award, 2012年晋升终身教职,同年加入南京大学。
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和安全,近年来的研究重点为防火墙、入侵防御、隐私保护等。著有《 Hardware Based Packet Classification for High Speed Internet Routers》、《 Firewall Design and Analysis》,已在本领域国际一流学术期刊与会议,如《 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 JSAC、 SIGCOMM、 MOBICOM、 NSDI、 SIGMETRICS、 PODC、 VLDB、 ICDE等发表论文二百余篇,其中 CCF -A类会议和期刊八十余篇,曾获 ICNP、 SRDS、 USENIX LISA等国际会议上最佳论文奖、 IEEE/IFIP联合颁发的 William C. Carter奖;研究工作具有较好的国际影响,根据 Google Scholar,科研论文的总引数为 12864, H-index为 43;多篇论文已被美国斯坦福大学、普渡大学等一流大学的研究生课程所选用;已获网络和安全领域 14项美国专利;主持设计开发了防火墙产品“防火墙安全策略调试分析系统”。 2012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